4月9日一大早,秦皇島市海港區(qū)駐操營鎮(zhèn)城子峪村村民張鶴珊提著鐮刀,走出家門,開始了一天的長城巡護工作。
“現(xiàn)在早上還有點涼?!睆堹Q珊穿過村里幾條街道后,水泥路變成碎石路。一路行至山腳下,抬眼望去,上山的路幾乎直上直下,窄細狹長。
已經70歲的老人,上山像走平地,很快把記者落在身后。張鶴珊回頭看到記者走得吃力,用鐮刀隨手砍了一支斜出的樹枝,遞給記者當手杖。
為保護長城,這樣的路,張鶴珊一人走了47年。“鐮刀就是我的伴兒,遇到擋路的樹枝、雜草,就直接除去,累了還能撐一下?!彼f。
目前,張鶴珊負責巡護的長城西起長城村,東至董家口,總長6公里。這一段長城被石河一分為二,石河向西需巡護的長城2公里,向東4公里。徒步走完全程,查看23座敵樓,一般人要用近一天時間,而張鶴珊完成一次巡護,最快不到4個小時。
一路上,不時聽到野雞的鳴叫聲,很快便到了第一座敵樓——黑家樓。
“那邊是張家樓、董家樓,還有駱家樓、錢家樓?!彼钢h處山頭的敵樓介紹,城子峪村的村民大多是當年“戚家軍”的后代,他們一代代守護著祖輩修筑的長城敵樓,在交流中會習慣性地加上自家姓氏。
張鶴珊是土生土長的城子峪村村民,自小就知道自己是長城守軍后裔。黑家樓是他守護長城開始的地方。
1978年,《撫寧文藝》雜志編輯佟濤來到黑家樓,發(fā)現(xiàn)一塊殘破的石碑,長久下去,即使不丟失,也可能被毀。他對張鶴珊說:“這是歷史呀!來,我念,你記,咱們把碑上的字整理出來。”
張鶴珊當時并沒在意這句話,心想:“誰會動它啊?這么一大塊碑,要抬走得費老勁了。”沒想到不久后,這塊碑上的字,竟真的讓人給鑿沒了,再后來連石碑都不見了。
4月9日,張鶴珊查看敵樓墻體情況。河北日報記者 崔叢叢攝
張鶴珊心痛不已,也就是從那一刻起,23歲的他開始自發(fā)守護長城。
40多年來,他日復一日地巡護,每天步行六七公里,光膠鞋就穿壞了400多雙。
2023年,張鶴珊發(fā)現(xiàn)黑家樓內有幾處承重墻的長城磚脫落,馬上拍照,向上級文物主管部門報告。隨后,專業(yè)的修復人員按照修舊如舊原則,讓黑家樓又有了往日的神采。
“長城的一塊磚動了,我都能第一時間發(fā)現(xiàn)?!睆堹Q珊說,以前守護長城,憑良心。看到掉落的長城磚就重新碼到城墻上,有了垃圾就裝進編織袋帶下山。2003年,秦皇島市在全國首創(chuàng)“長城保護員”制度,他成為首批受聘的18名長城保護員之一。
站在扁樓遠眺,長城蜿蜒遠去,朵朵杜鵑花、杏花點綴在蒼翠的山上。
山谷間有公路連著一個又一個長城點段。張鶴珊說:“那是環(huán)長城旅游公路,把長城沿線的點段串聯(lián)了起來。隨著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,我守護的這段‘野長城’也成了游客的必游之地。”
張鶴珊的手機里,藏著長城的四季。春天的粉杏、夏天的暴馬丁香、秋天的霜葉、冬天的瑞雪,長城的每個時刻都是美的。
巡護長城時,張鶴珊都會隨手拍下這些美景,也會把有關長城的故事制作成短視頻,在網上講給更多人聽?!拔衣犞L城的故事長大,兒時美好的時光都是在長城敵樓里度過的。我也想讓更多人坐在家里看長城?!彼f。
張鶴珊雖然只是高中畢業(yè),但在守護長城的40多年里,他撰寫了近百萬字的日記、札記等,出版了《長城民間傳說》《張鶴珊聊長城》等書籍,為研究長城文化留下了珍貴的素材。他還是中國長城學會的首位農民會員,是“長城活地圖”。
接近中午,下山途中,山間回響起歌聲,那是張鶴珊的妻子在唱歌?!艾F(xiàn)在村民們借著長城文化旅游熱,開起了農家樂,家家富裕了起來。村民和家人也能理解我守護長城的心了。”他說。
“守住長城,就是守住了我們的根?!睆堹Q珊說,長城早已成為他生命的一部分,只要還走得動就要一直守下去。(河北日報記者 崔叢叢)
1.本網(張家口新聞網)稿件下“稿件來源”項標注為“張家口新聞網”、“張家口日報”、“張家口晚報”的,根據協(xié)議,其文字、圖片、音頻、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,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(xié)議授權,不得轉載、鏈接、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(fā)表。已經本網協(xié)議授權的媒體、網站,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“稿件來源:張家口新聞網”,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。
2.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,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。聯(lián)系電話:0313-2051987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