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人物名片]張志義:尚義書畫院院長
位于尚義文化體育活動中心南門一角,有一處不起眼的書畫院,在這間70平方米的屋子里,密密麻麻地掛著上百幅書法作品,篆隸楷行草皆位列其中,一幅幅作品行云流水,一問才知,是出于同一人之手??粗矍笆菔莞吒?,穿著樸素的老人,竟是河北省書法家協(xié)會會員、中國硬筆書法協(xié)會會員、張家口市書法協(xié)會常務理事。
他叫張志義,今年68歲,出生于一個不起眼的農村家庭,卻在小學啟蒙寫仿作業(yè)中,被老師的朱批紅圈所鼓勵,從此與毛筆結下了不解之緣。無論是每周書寫黑板報,還是臘月二十九為全村人寫春聯(lián),都成了他練筆的好機會。小的時候,為了離真正的書法更近一步,他曾寄信給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索要過學習資料,自己到書店購買過歐陽詢的《九成宮醴泉碑》、顏真卿的《顏勤禮碑》《祭侄稿》、王羲之的《大唐三藏圣教序》《蘭亭序》《十七帖》、王獻之的《玉版十三行》、趙孟頫的《膽巴碑》《洛神賦》,張旭《古詩四首》、懷素《自敘帖》還有《曹全碑》《張遷碑》《石門頌》等各種碑帖,仔細觀察字帖上每一個字的筆畫形態(tài),結構比例。為了寫好每個字,他常常反復練習幾十遍甚至上百遍,有時練的手臂酸痛,也不肯停手,甚至在睡覺時,也要在被子上用手指劃拉一會兒,日復一日,年復一年,他的書寫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。他總戲稱自己是“草根書法家”,然后正是他的勤奮,1994年尚義縣成立第一屆文學藝術界聯(lián)合會時,他被選舉為尚義縣書法家協(xié)會主席。
面對如此重任,如何將全縣的書法事業(yè)發(fā)揚光大,成了他最大的心病。于是他利用業(yè)余時間,對全縣書法狀況進行了調查分析梳理,并研究對策。自編書法講義,從筆法、結構,章法等編寫實用的、通俗易懂的、便于理解的教材,并親自走進學校、單位進行授課輔導。為了培養(yǎng)青少年學習書法的興趣,他積極與學校合作,根據(jù)學生的年齡和書法基礎,進行不同層次的講授輔導。還對成年書法愛好者分期進行公益培訓,使學習書法的人越來越多,熱情也越來越高。
每年他都要組織開展五次以上的書法筆會和兩次以上的大型書畫展,還與外省和周邊縣聯(lián)合舉辦了各類書畫邀請展,努力提高全縣書法整體水平。為了加強書友之間的藝術交流,他還籌建了尚義書畫院,搭建交流平臺,為書法愛好者提供切磋技藝的場所。先后與北京、甘肅、天津、廣州、山東、山西、吉林等地書法家在尚義進行書藝交流活動,開辟了與縣內外書畫藝術相互交流的先河,提高了尚義知名度。
一分耕耘,一分收獲。在六十年漫長的學書生涯中,張志義靠著一股執(zhí)著信念和堅忍不拔的精神,刻苦自學,集腋成裘,走出一條精彩的人生之路。
在硬筆書法上和軟筆書法上,他先后獲得了各種獎項近百次。傳略和作品被編入《中國硬筆書法家精品》《中華百年人物篇》等三十余家典籍,有的作品還多次在海內外展覽收藏。并出版了《張志義書法作品集》,與人合著的《墨舞留丹——草書符號辨析》專著。由于他在書法領域的不懈努力和取得的成績,他還先后被河北省委宣傳部授予“燕趙文化之星”稱號,河北省德藝雙馨文化藝術名家。
愿做墨海弄潮泛舟人,這一切,源于熱愛,但不止熱愛。張志義,用自己的一生詮釋著他對書法的感悟。
(河山新聞記者 武殿森 通訊員 史惠英)
1.本網(wǎng)(張家口新聞網(wǎng))稿件下“稿件來源”項標注為“張家口新聞網(wǎng)”、“張家口日報”、“張家口晚報”的,根據(jù)協(xié)議,其文字、圖片、音頻、視頻稿件之網(wǎng)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(wǎng)所有,任何媒體、網(wǎng)站或個人 未經(jīng)本網(wǎng)協(xié)議授權,不得轉載、鏈接、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(fā)表。已經(jīng)本網(wǎng)協(xié)議授權的媒體、網(wǎng)站,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“稿件來源:張家口新聞網(wǎng)”,違者本網(wǎng)將依法追究責任。
2.本網(wǎng)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,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。聯(lián)系電話:0313-2051987。